由于石墨電極不耐剝蝕,因此美國生產廠家使用新電極即鈦電極,外層有鉑、釕或銥。
在電解中得到的氯氣最初只是用于制取漂白粉等,只是到1912年,卡斯特勒—克爾勒制堿公司才開始利用氯氣在氫氣中點燃生成氯化氫氣體,溶于水生成鹽酸。
鹽酸雖然早在7—8世紀由阿拉伯的煉金術士們在制造王水中就已制得【王水是1體積濃硝酸和3體積濃鹽酸的混合物。當時是利用蒸餾綠礬(硫酸亞鐵)得到的硫酸添加硝石(硝酸鉀)和天然氯化銨制得的】。但作為單獨的鹽酸是17世紀比利時醫生赫爾蒙加熱食鹽和干燥的陶土首先取得的。1658年,德國化學家格勞伯將氧化鈉與硫酸作用制得它。18世紀末,路布蘭制堿法生產過程中得到副產品鹽酸。利用電解食鹽水除生成氧氧化鈉外又得鹽酸,可謂是一“電”兩得。
關于將氫氣和氯氣直接合成氯化氫氣體問題,1897年法國化學教授高蒂埃和海里埃曾發表研究報告指出,將兩氣體混合物放置在黑暗中15~16個月未見任何變化,在一般光照下緩慢化合。在強烈燈光下反應迅速加快,而在日光下發生爆炸。1902年英國化學家密勒和魯塞爾發現,將這兩氣體預先干燥后混合在日光下不發生爆炸。因此將氫氣與氯氣直接合成氯化氫氣必須預先干燥。
燃燒器是用兩根同心管構成。干燥的氯氣從下邊的內管進入,干燥的氫氣由外管進入。如果外管通氯氣,內管通氫氣,燃燒后余留氯氣,氯氣影響工人健康,并對工廠附近的居民和農作物有害。氫氣和氯氣合成時產生大量的熱。生成的氯化氫氣要經過冷卻后用水吸收獲得鹽酸。
我國企業家吳蘊初(1891—1953年)1929年在上海創辦天原電化學工廠,首先在我國利用隔膜法電解食鹽水,制取氫氧化鈉,并利用副產品氯氣和氫氣合成鹽酸,用于制造味精,還利用氯氣制造漂白粉、氯酸鉀、火柴等。